杜聿明敢叫陈诚“慈秀哥”?别被电视剧骗了,
我们都被电影和电视剧愚弄了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影视里见过这样的场景:两位身着军装的将军在电话里互呼兄弟,如此亲热。尤其是杜聿明和陈诚之间,一句亲切的“慈修兄”似乎表达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 想象一下,如果你用公司昵称称呼董事长,会发生什么?中华民国官方也是如此,政策更加具体。
图片来源:陈诚时任参谋长,国防部最高军事职务,主管国军;而杜聿明则担任东北保安司令兼剿匪副总司令,是地方领导人,只是军事上的。这种上下级关系规定了他们在相互交往时必须遵循特定的行为。图片来源网络 国民政府1947年颁布的《陆军、海军、空军礼仪条例》中明确规定“上级军官应以职务或‘官’称呼,不得直呼名字或头衔”。作为国防部参谋长,陈诚是一级上将,而杜聿明只是中尉。在那个重行为的年代,杜聿明见到陈诚,最合适的称谓就是“慈公”或者“总经理”。直呼其名并加上“兄弟”,对于侮辱上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,这在当时是一种严重的不尊重。
图片来源:网络上的人际关系被冻结。除了直接的权威之外,派系斗争也从个人层面阻止了“称兄道弟”的可能性。陈诚是“土木工程系”系主任,杜聿明是得力干将何应钦部将军。两大派系在军队整编、装备分配等关键问题上继续明争暗斗。仅从1946年到1947年,两派就美国援助装备的分配问题至少爆发了三起重大冲突。
图片来源:杜聿明的崛起离不开应钦团队的支持。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他被任命为第五军军长。当时,该军机械化指挥员职位的竞争十分激烈。是应钦不顾各方反对向蒋介石推荐的,杜聿明就担任了这个职务。这种善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立场和选择。
图片来源:互联网 在这种派系对抗中,两人的私人关系很少,更不包括主要的政治利益冲突。能熬过官场的杜聿明,绝不会挑战朝廷的权威。敌对派系的领袖,“称他为兄弟”。师生身份不存在
图片来源:网络 也许有人会想:不都是黄埔人吗?同学的感觉总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不是吗?但历史时间线证明这是一个误区。 图片来源:杜聿明在第一批黄埔。 1924年4月入学,11月毕业。陈诚于1924年9月以“特官”身份进入黄埔,1925年成为正式教官,主要教授第四期学生。这段错失的缘分就像一个高年级生和一个专科生的逝去。只有同校情谊,没有真正的师生感情。
图片来源: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,黄埔系内部,师生关系是严格界定的。据黄埔师生志统计1948年黄埔校友会,登记在陈诚名下的正式学生仅限于1925年以后的学生。第四、第五批入学的学生有数百人,而且不包括毕业生。如果杜聿明称陈诚为“大师”,在业内人士看来,与其说是尊重,不如说是在说陈诚还小了一些。以杜聿明的政治智慧,他不会无礼。历史与艺术的界限
图片资源网通过权威、派系、师生关系三重论证,可见“慈修哥”这个称号在历史上是完全不可能的。当我们知道了《慈公》和《慈修兄》的巨大区别之后,我们再来看看历史题材的创作。这种“称兄道弟”的情节美化了人伦关系中残酷的政治斗争,模糊了历史真相。
图片来源:网络 当然,有些人认为认为戏剧应该优先,细节可以妥协。各位读者,您认为历史剧应该如何平衡艺术性和对历史事实的尊重?欢迎在评论部分分享您的观点。
免责声明:个人创作,仅供参考
特别声明:本文由网易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作者上传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上一篇:孙继海:我不承认中国人把足球弄成这样。我们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